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浅谈陇南春倌之由来

    信息发布者:gslnxhsl_d0z9h0rxuzw
    2020-01-31 17:18:04   转载

    春倌说唱走红陇南城镇乡村,尤其盛行西和、礼县和成县等地,并不是偶然的。如果不对春倌产生的渊源作一番探讨,恐怕就无法真正了解春倌的传承关系,更无从认识春倌说唱艺术及春倌歌的丰富多彩。


    有的同志也许对春倌怀有偏见,时不时会流露心声说,春倌是能说会唱的讨口子,最会编旋骂人,有什么值得耗时费力去研究的!然而,事实并不是那样!为了以正视听消除偏见,弘扬地方文化,我们刻不容缓,更有必要去了解春倌的方方面面。


    春倌究竟产生于哪朝哪代?是怎样命名的?翻开历史文献,最早见于记载周朝官制草案的《周礼》。在《周礼》第五卷《春官宗伯第三》中,有这样一段记载:“惟王建国辨方正位,礼国经野设官分职。以为民极,乃立春官宗伯,使帅其属而掌邦礼,以佐王邦国……”周礼中有六官,春官属于六官之一,职责主要是来掌管国君的祭祀典礼活动。由此可见,春官产生于周代,春官实乃宗伯,是朝中有职有权的礼官。现在民间称春官为宗伯,毫无疑问,皆源于此。另外,《书·尧典》载:“乃命羲、和、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时。”时,指农时。“敬授人时”,谓以农时告民,即颁布历书。旧时以“人时”为农时。由此可见,春倌所送之“表”,便是这种“人时”之反映;换言之,也是颁布历书,以农时告民的另一种形式。


    除此之外,别的一些历史文献中也有不同的记载。譬如在《五帝纪注》中,对春官的记载有这样一段文字:“黄帝受命于雪瑞,因以名师与官,春官青云,夏官缙云,秋官白云……”《汉书》百官分卿表注引应邵曰:“春倌为木正,夏官为火正,秋官为金正,冬官为水正,中官为土正。”由此可见,古时置官多以四季四时立名,并兼有五行五方之论。“五行”者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;“五方”者,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;东方属木,南方属火,西方属金,北方属水,中央属土;相生相克,可见一斑。“春官为木正”,《左传》中也同样有此记载;《左传》是记载春秋时代史迹的一部史书,可见春官的产生和命名,已经很久远了。


    《商君书·垦令》:“民不贱农,则国安不殆。”《晋书·律历志》:“敬农时,典物利。”我国农民根据长期的生产实践的经验,结合朝廷颁布的农书,一般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生产,如清明下种,谷雨栽秧等。但是,古代的农民对二十四节气还知之甚少,也只是局部农业发达区。朝代兴替,世事沧桑,春官的职能也随着在不断变化。到唐代武则天执政时,将礼部改为春官。可见当时春官的职权是够大的了。这就是如今人们称春倌为礼部的原因所在。


    据《辞海·春官》载,到唐宋至明清间,春官逐渐演变成了“主管天文历法的官了”。



    从以上的“断章摘句”中可以看出,自春官命名以来,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,他的职能也跟着在不断发生着变化。到后来竟然和今天的民间春倌的职能相似。可以确定,春倌源于官方,然后流入民间。不过,民间春倌的名称,以及演唱形式和职能等,是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,长期不停地丰富演变后,才逐步定型的。


    春倌的源流问题,仅凭历史文献记载还不够清楚全面,尤其是如何演变为民间春倌这一点上,先介绍民间的一些说法——西和县坦途关山庄,礼县龙林、雷坝、王坝和成县鸡山崖底下一带,是春倌辈出云集之地,其历史悠久,独领风骚;承袭至今,盛行不衰。尤其在说唱艺术及春倌歌的丰富多彩方面,在我们陇南、天水等地区,乃至全甘肃省境内,可以称得上是一绝。他们之中的一些老春倌各执己见,说法不一,现择要归纳如下:




    一、远古时代,洪水泛滥成灾,百姓有种无收。大禹治水后,天下才初现太平,百姓才安于耕种。但因百姓不能很好地掌握农历节气,往往造成欠收和绝收。为此,宫廷把先后总结出来的节气派专人宣传到了民间,于是产生了春倌说唱艺术。


    二、早年,人们不知道按节气规律种田,“三皇”“五帝”很着急,于是三皇爷骑着一头牛,亲自到各地给人们游说节气常识,教人们种田。后来,人们感激三皇爷的恩德,就常采取各种形式敬奉,甚是虔诚;春倌一直怀抱小木牛(亦称春牛)就是念念不忘三皇爷的见证。


    三、唐代,皇上为了让百姓把田种好,好富国强兵,便封了一种叫春倌的人,到全国各地送“节气表”。他们送表的时候,也顺便说唱些喜话,年深日久,就形成说唱送表习俗。


    四、唐朝初年,朝里有位重臣,名叫王银春,深得皇上器重。他办事老练,精通天文地理。为了辅佐皇上治理好天下,尽快扭转前朝与战争留下的农业衰败萧条景象,便倡导了春倌游说活动。据说,他和其弟带头走向民间,向农人们赠送来年的农历节气表,并且编成歌谣传唱,形成此俗。


    五、传说很早以前,西和坦途关和礼县雷王二坝分别有人在朝廷里做春官,每当回家过春节时,总要带一些二十四节气图回来,为的是劝课农桑,遂留下说春风俗,世世代代传到今天。这种说法,与西和、礼县的春倌说唱比较吻合、也真实可信。


    六、西和坦途关春倌和礼县雷王二坝春倌本属一脉,不分彼此。民国年间,坦途关属礼县所辖,当地春倌家族内有与礼县衙门县太爷是故交的,有的老人说是交情甚厚的亲戚。故免其皇粮,大开绿灯,让他们传承说春这一民俗民间文化艺术,并弘扬光大。要知这些地方,在过去一直交通闭塞,山大林深,是很贫穷落后的。文献与史书记载,条条清楚,言之凿凿,令人信服。但社会传言,作为地方信史,其价值也不可低估。


    透过上述种种说法,我们可以基本探测出了陇南春倌活动的一些渊源和传承演变情况。仅我个人多年调查所知,春倌说唱活动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。这些地方,历来大部分是农业区。过去的历朝历代,都是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,不管官方重视宣传农业节气、种田知识,还是地方艺人进行游说送表,老百姓都是欢迎接受的。陇南民间春倌的产生更不例外。


    上面摆论了许多,基本交待了春倌的产生渊源。不过,是该称“春官”还是该称“春倌”?这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亟待弄清解决的新问题,我以为,二者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,出于官方的春官应写成“春官”,出于民间的春官应写成“春倌”。一字之差,但含义却大大不同。


    结论:春倌起源于官方,然后被民间袭用。始于周代,兴于唐代,到明清时盛行于民间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虽然名称未变,职能却在不停地演变着,最终以说唱艺术走红城乡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